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16尾,体长62.0~151 mm,采自浙江象山外海,广东汕尾、闸坡、珠海、硇洲,海南白马井、新村、莺歌海,广西北海及台湾澎湖(1尾USNM标本)。
背鳍II,24~31;臀鳍24~31;胸鳍12~13;尾鳍1+10+1。
体长为体高1.9~2.4倍(♀)或2.5~3.5倍(♂),为头长2.8~3.2倍。头长为吻长1.3~1.5倍,为眼径3.1~5.0倍。
体侧扁,雌雄鱼的体型不同,雌鱼体短而高,雄鱼则为长椭圆形。尾柄宽短,尾柄高稍大于尾柄长,头长为尾柄高2.3~2.9倍。体背缘平直,雄鱼稍隆起,雌鱼微凹。头中大,侧视三角形。吻中长,吻长为眼径2.2~3.5倍。眼稍小,眼间隔圆突,眼间隔宽为眼径0.9~1.1倍。鼻孔小,每侧2个,紧位于眼前缘上方,距吻端较远。口小,前位,上下颌等长。上下颌齿门齿状,上颌齿2行,外行每侧3枚,最后一枚宽大,内行每侧2枚,齿窄小;下颌齿单行,每侧3枚,较宽大。唇发达。鳃孔小,侧中位,斜直,位于眼后部下方,约等于眼径的2/3。
鳞小,每一鳞的基板上有较多鳞棘,作2行或多行排列,体侧胸鳍上方有不少鳞棘 呈分叉状。头部鳞上的鳞棘强壮粗短;躯干背部鳞棘有部分呈分支状,躯干腹部鳞棘粗壮,多数不分支;尾部鳞片的棘细弱且数少,多排成2行,少数为单行。侧线不明显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长大,位于眼中央的后上方,后侧缘各具1行小倒棘,棘端向外,前缘上半部具2行较小倒刺,刺尖向下;第二鳍棘很短小,位于第一鳍棘后方背沟内。第二背鳍延长,始于肛门上方,前方鳍条较长。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、五鳍条下方。胸鳍短,圆形,侧中位,在鳃孔后上方,上方鳍条较长。腹鳍合成1鳍棘,由3对特化鳞组成,连于腰带骨后方,能活动。腹鳍棘后的鳍膜小,不超过腹鳍鳍棘。尾鳍圆形。
体褐色,具几条暗褐色纵行断续斑纹;第二背鳍及臀鳍基底各有2暗色斑块,部分延伸至鳍条上。尾鳍具3条暗色横纹。
背鳍II,24~31;臀鳍24~31;胸鳍12~13;尾鳍1+10+1。
体长为体高1.9~2.4倍(♀)或2.5~3.5倍(♂),为头长2.8~3.2倍。头长为吻长1.3~1.5倍,为眼径3.1~5.0倍。
体侧扁,雌雄鱼的体型不同,雌鱼体短而高,雄鱼则为长椭圆形。尾柄宽短,尾柄高稍大于尾柄长,头长为尾柄高2.3~2.9倍。体背缘平直,雄鱼稍隆起,雌鱼微凹。头中大,侧视三角形。吻中长,吻长为眼径2.2~3.5倍。眼稍小,眼间隔圆突,眼间隔宽为眼径0.9~1.1倍。鼻孔小,每侧2个,紧位于眼前缘上方,距吻端较远。口小,前位,上下颌等长。上下颌齿门齿状,上颌齿2行,外行每侧3枚,最后一枚宽大,内行每侧2枚,齿窄小;下颌齿单行,每侧3枚,较宽大。唇发达。鳃孔小,侧中位,斜直,位于眼后部下方,约等于眼径的2/3。
鳞小,每一鳞的基板上有较多鳞棘,作2行或多行排列,体侧胸鳍上方有不少鳞棘 呈分叉状。头部鳞上的鳞棘强壮粗短;躯干背部鳞棘有部分呈分支状,躯干腹部鳞棘粗壮,多数不分支;尾部鳞片的棘细弱且数少,多排成2行,少数为单行。侧线不明显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长大,位于眼中央的后上方,后侧缘各具1行小倒棘,棘端向外,前缘上半部具2行较小倒刺,刺尖向下;第二鳍棘很短小,位于第一鳍棘后方背沟内。第二背鳍延长,始于肛门上方,前方鳍条较长。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、五鳍条下方。胸鳍短,圆形,侧中位,在鳃孔后上方,上方鳍条较长。腹鳍合成1鳍棘,由3对特化鳞组成,连于腰带骨后方,能活动。腹鳍棘后的鳍膜小,不超过腹鳍鳍棘。尾鳍圆形。
体褐色,具几条暗褐色纵行断续斑纹;第二背鳍及臀鳍基底各有2暗色斑块,部分延伸至鳍条上。尾鳍具3条暗色横纹。
生物学
高体副单角鲀为暖水性鱼类,个体一般不大,多在80~110 mm左右,大的可达180 mm。本种鱼雌雄异形,过去曾订为2个种,P.oblongus为其同物异名,实际上是本种的雄鱼,体高而短的是本种的雌鱼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